24小時手機咨詢 18221844698
行業資訊/industry infomation
目前國外以室內空氣清新、回歸自然、無任何香味為時尚。 在國內,許多業主對室內外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,簡單地噴灑化學制劑、采用遮蔽的方式掩蓋異味、刺激性氣體的彌漫等等已不能滿足業主的需求;同時業主對自己物業的保潔檔次和承租方層次也越來越重視。業主的新要求是:無腐蝕、無毒害、環保、無二次污染、操作簡單。
通過對比已有的幾種方法,采用微生物制劑清潔(除臭) 是理想的選擇。微生物除臭是國家鼓勵和支持的高科技項目, 是清潔(除臭)技術的前沿領域,代表著生物環保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業主會提出更高的“保潔” 要求,生物除臭可以滿足環保、綠色的需要。
微生物清潔(除臭)原理
微生物除臭采用自然凈化的原理,化腐朽為神奇。利用優質微生物菌群把溶解水中的惡臭物質吸收于微生物自身體內,通過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使其自然降解的一種過程。
從微生物除臭的原理可知, 微生物除臭是多種有益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作為多種有益菌共存的一種生物體(微生物制劑)加水激活后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在污水中迅速生長繁殖,能快速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(如 SO2、H2S 等),同時依靠相互間共生增殖及協同作用,代謝出抗氧化物質,形成穩定而復雜的生態系統,抑制有害微生物(含有硫、氮等可產生臭氣的物質中的微生物)的生長繁殖,抑制含硫、氮等惡臭物質產生的臭味。同時, 這些微生物又可以產生無機酸, 形成不利于腐敗微生物生活的酸性環境, 并從根本上降解分解時產生惡臭氣體的物質。
除臭菌株主要是光合細菌類、醋桿菌類、乳桿菌類、芽孢桿菌類、假單胞菌屬、鏈球菌類、酵母菌、絲狀真菌以及放線菌類,共計12 個屬73 個種的微生物。
既有分解性細菌,又有合成性細菌,即有好氧菌,又有厭氧菌和兼性菌。
微生物清潔(除臭)步驟
①惡臭氣體的溶解過程, 即由氣相轉變為液相的傳質過程;
②溶于水中的臭氣通過微生物的細胞壁和細胞膜被微生物吸收, 不溶于水的臭氣先附著在微生物體外, 由微生物分泌的細胞外酶分解為可溶性物質, 再滲入細胞;
③臭氣進入細胞后, 在體內作為營養物質為微生物所分解、利用,使臭氣得以去除。微生物生長過程中產生的酸類、抗菌肽等物質作用于腐敗微生物,抑制腐敗微生物,從而進一步抑制臭氣的產生。微生物消化吸收惡臭物質后產生的代謝物再作為其他微生物的養料,繼續吸收消化,如此循環使惡臭物質逐步降解。
微生物除臭是多種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結果,多種微生物共同作用更利于吸收、分解、利用產生惡臭味的有害物質。同時這種微生物又可以產生無機酸和有機酸,形成不利于腐敗微生物生活的酸性環境,并從根本上降解、分解產生惡臭氣體的物質。
不含氮的有機物如苯酚、甲醛等被分解為CO2 和H2O;
含氮的有機物如胺類經氨化作用放出NH3,NH3 最終被硝化細菌氧化為NO2(-)直至NO3(-);
含硫的物質釋放出H2S 后,被硫氧化細菌成為S,SO3(2-), SO4(4-)。
脫氮除臭
硝化反應
脫氮反應
脫硫除臭
微生物清潔(除臭)技術發展過程
微生物除臭是20 世紀50 年代開發的一種脫臭技術。最早利用微生物處理惡臭的報道是1957 年的美國專利“利用土壤微生物處理H2S 廢氣”。
70 年代后,各國開始在這一領域開展廣泛研究,其中日本、德國取得的成就最為顯著,80 年代以來,國外已有部分微生物除臭的產品和設備開始運用于治金、石油、化工、屠宰、污水處理等實際中,并取得明顯效果。我國利用微生物除臭的系統研究雖然起步較晚,但自古以來就有應用(如農村常用的糞便熟化、堆肥等),目前我們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。
微生物制劑的市場現狀
一些廠家利欲熏心,利用大家對微生物知識的缺乏而大肆炒作、甚至吹噓,使廣大用戶對這類非常有前景的清潔制劑的效果產生懷疑,造成了負面影響;微生物制劑技術含量高, 生產難度較大,產品質量難以保證;行業管理困難,個別微生物廠家處于復配、仿制階段,造成市場上微生物產品良莠不齊。
微生物制劑的機遇
1、國家采取強硬的措施,控制、限制非綠色產品的應用;大力推廣無毒副作用、無殘留的微生態制劑的應用。
2、人們對微生態制劑的認識不斷提高(綠色安全、無毒無殘留),對藥物殘留的認識和自身品位的提高越來越重視;
3、正確的定位微生態制劑的作用(把握微生態制劑的作用機理與功能)
4、產品穩定,產品設計、使用與出廠時一致(目標微生物、雜菌率)。
5、使用效果確實(用戶接受)。
6、終端使用價格低廉,用得起才能用得好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閱讀本文章